2003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当时正赶上“非典”影响祖国大江南北,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有力,专家给力,医生尽职,人民配合,唱响了一曲抗击“非典”的全国“交响曲”,迅速控制住了疫情的扩散漫延,保住了人民的生命,维护了人民的健康。
2003年7月,在全国抗击“非典”接近胜利的火热气氛中,硕士毕业的我意气风发,迈出校园大门,带着我未来的妻子来到了中国东北大粮仓之一的黑龙江省。
其实在少年时就已经听说过“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壮举,等到了工作的地方,还是多多少少有些意外,当年的大庆师范学院,还不是现在这个名字,她叫“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当时,学校就像是一个大“建筑工地”,学校主楼、图书馆等刚刚奠基,正在建设,还看不出有多么雄伟壮观,路面也多是“泥泞”,路边人行道也许几十年没维修,充满着“沧桑感”。
但是,当年社会科学系的同事们给了热情的接待与帮助,学校领导关心爱护新到校的年轻教师,解决了外地人到校遇到的一系列困难,让人感受到一种“到家”的温暖。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本着“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办校”的思路,学校的发展有目共睹,师资引进、专业调整、学科升级、学校升格。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上上下下戮力同心、协作共进,终于从一个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审核评估,逐渐走上了本科高校建设的“快车道”,现在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特色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加强内涵建设,立足地方、服务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校园建设日新月异,来校时的“大建筑工地”已经变成了美丽的校园,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亭亭如盖、树影婆娑,草地绿意浓浓、鲜花满地、蜂飞蝶舞,教学楼宇窗明几净、朗朗书声,学子们摩肩接踵、奋力先争,图书馆莘莘学子、不误时空……
与我一同成长的学生们已经成批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有的已经成长为某一个岗位的骨干,更有的学生已经博士毕业,与我在同一校园继续立德树人……
大庆师范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更有些典型代表体现了学校办学的风格与质量,比如“全国最美教师”张莉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王春天等,他们都是学校不断进步的“见证”。
值此建校55周年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我将继续奋斗,本着立德树人这个“初心”,做好教书育人的“使命”。
焦玉奎 2003年参加工作,学报编辑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