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夏天,骄阳似火,离开了学习四年的大学东北师大,和七八个同学一起,坐了一夜硬座火车,怀揣着年轻的梦想和期待,奔赴到这个陌生城市,闻名已久的石油城——大庆。初来乍到,这个城市给我的初体验很是新奇,陌生的城市、街区,区与区之间大片空地草滩,没有人烟,有些不同于其它拥挤繁华的城市,在奔腾转盘道路边附近的草滩上我还看到了成群的绵羊,有点错乱和穿越的感觉,这是城市吗,还是石油城特有的风貌?
来到让胡路区,在老商厦附近的实业公司报到后,我被油田负责大学生分配的部门分配到了学校。初见我的校园,它给我的印象也有点意思,从庆中的路口进入后,那时的路两旁是高大的如茵如盖的挺直的大白杨树,经过岁月和北方风雨的侵蚀,曾经的大树们已所剩无多,沿着不短的林荫路一直向里面走,曾经一排排的黄色平房现在早已被后勤办公处和大学生创业园所取代,原来林荫路尽头的红房子饭店现在也已经变成了一个芳草茵茵的转盘路,它的对面曾经也是一排排的平房,现在是学校的乒乓球馆。行至此处,左转,是校园的北门比如今北门的位置靠南,在现在体育场的东北角是原来的大门,大门进入后,往南走不远处的路边,是原来的师专浴池,现在已经被一处广场所取代。在大门处沿着东西向的路,向西走不远处,就是原来的师范学校的东门,也是现在学校的西院,即教师教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所在地,庭院深深几许,绿草如茵,琅琅书声,让人有了几分期待,对于这个未来将要工作、生活的地方。
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浑身的干劲,开始了这里的生活,一转眼,在这块土地上,在这个校园里,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最早的政治教研室、到社科系的“两课”教研室,到思政部,再到如今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我的人生也在这个大院里辗转了数个不同部门。也从刚毕业的青葱少年到了快知天命的年龄,最早教过的学生们也早已过了不惑。不看年龄,还尚自感觉不到岁月匆匆,蓦然回首,已是经年。
去年冬日,早年当过班主任的班级学生来找我签字,看着她眼角淡淡浮起的鱼尾纹,我想起他们毕业也近二十年了,当年带过的那些学生们也早已经成为各个县或乡或者一些部门挑大梁的人。
当然如水逝去的时光里身边的人、事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身边的学生来来走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身边的同事们也是留留走走,想起也是徒增伤感,徒添聚散无常的一声叹息,有些人曾经一起共事多年,有很多默契和相处多年的情份,忽然间,熟悉的人去向了别处,有了新的人生去向和环境,恍惚间觉得大家会愉快地共事到退休的熟稔和默契不再了,禁不住有些怅然若失。感叹伤感过后,还是要收拾情绪向前,为自己选择的人生和道路加油鼓劲,一路向前。
岁月如梭,不等人,如水时光淌过,学校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二十多年里,分离多年的两校合并、升级为本科、成功地通过了教育部的几次大检查,脱离了油田、划归了地方……校园也旧貌换新颜,有了崭新的面貌。高耸威严的教学主楼拔地而起,计算机、机电学院、实验楼一栋栋建起来,校园里润物细无声的铁人精神校园文化氛围浓厚,铁人质朴的话语,小小的校园语录,雕塑,无一处不用心,彰显出学校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的宗旨。
在不大的校园里,年年金秋时节新生报到时的热闹景象仍历历在目,年年春季学期教过的大一新生们朝气蓬勃的样子仿佛还在眼前,转眼间,他们一届届就临近毕业走入社会,渐渐地在所在领域取得了值得母校和老师们骄傲骄人的成绩,只有我们这些教师,还坚守在三尺讲台,年年月月奋战在我们的战场,尽力燃烧,释放自己的光热……看到校园里年轻的菁菁学子们,感到自己仿佛也仍然充满了朝气和奋斗精神,找寻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正值学校的五十五华诞,风风雨雨中陪它走过了24个春秋,曾经短暂地离开,去加油充电,终究还是选择回归,心中感慨良多,希望我的学校能够在这泱泱盛世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凯歌前行!
(作者简介:陆静,1996年7月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来校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